王雷英:课文的味道就是这样慢慢“揉读”出来的| 好文精选
全国著名特级教师,浙江省首批高级访问学者,浙江省青语中心副主任。倡导"心灵语文"观,追求感性、灵性、悟性交融的课堂境界,形成了极具亲和力的"揉读"教学风格,具有浙派名师的睿智、灵秀、大气。出版著作《王雷英讲语文》《王雷英教育随笔》等。
文|王雷英
编辑|邹雪平
图片|花瓣网
很多人都在关注朗读,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很早就指出——阅读教学,第一是读,第二是读,第三还是读——这里的读,主要就指朗读。但就是这个被老师用得最多,被学生练得最勤的朗读,问题也是最大的。
主要有四个问题。
一是,很多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要朗读,只觉得这个词语,这个语句,这个段落很重要,所以就读了,一节课读下来,学生和老师都稀里糊涂,不明就里,以为只要读了,学生就会语文了,这是典型的朗读万能论;
二是,抓不住朗读的点,这里也读,那里也读,东一榔头,西一棒槌,读是读了,可真正重要的朗读点没读到,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大;
三是,虽然抓住了朗读的点,但苦于没有朗读的方法,入宝山而空手回,仍旧不能体会文本的精彩;
四是,即使找到了朗读的点,也用了一些朗读的方法,但用得并不合适,读得没有层次,后面的读和前面的读,层次上没有变化。正因为朗读存在的问题这么多,才更坚定了我探索‘揉读’的决心。
什么是“揉读”?
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已经做了很精彩的回答:所谓“揉读”,顾名思义自然是“揉着读”,“读着揉”,“读揉着”。
“揉”,词典的解释是“用手按摩,揉搓”。“揉读”当然不是用手读,而是用眼、用口、用心去揉搓课文中的典范语言,在揉搓语言中解其要义,得其声韵,悟其神魂,获其语感。
可以“揉”什么?
可以“揉”凝聚文本灵魂的词语。时下的阅读教学,有一种做法,总是喜欢问学生:你读懂了什么?你知道了什么?这样问,太宽泛了,叫孩子没法回答,只好胡猜。
所以,我常常用一两个大问题,带着孩子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,直奔文中的关键词语,把这些词语拎出来,读。读好了,关键词语的含义、在文本中的作用也就出来了。
除了“揉”文本的关键词语外,还可以“揉”体现文本主旨的重要语句。
如《野百合也有春天》,我问,课文描写的是一株怎样的野百合?请学生快速地浏览全文,用笔画下描写野百合的语句。找到语句后,板书在黑板上,反复朗读,教师再适时指导。体现文本主旨的语句往往也是教学的线索,线索找到了,教学流程也就基本确定了。
当然,每篇课文都还需要“揉”涉及文本核心的精彩语段。如《乡下人家》,我说:这样长长的田园生活的画卷,假如展现在我们面前,你会看到一些什么景象呢?请大家打开课文,认真读课文想象一下。学生读完后,纷纷描述看到的景象,教师伺机引导学生读文中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(语段)。语段读好了,课文也就理解了。
怎样进行“揉读”?
简单说,有三种“揉读”的方式:引读,复沓读,补文读。我结合课例来谈。
“揉读”之引读
引读,就是教师用引语领着学生读,或者教师读上半句,学生接下半句。这样的引读能形成师生互动,是有意义指向的读。
《野百合也有春天》引读片段
师:这是一株怎样的野百合,它的花——
生:晶莹纯洁,没有尘埃。
师:它的叶——
生:舒展。
师:这是一株充满独特气质的野百合,它比玫瑰——
生:更纯洁、清澈。
师:比水仙——
生:更坚强、有耐力,绝对个性。
师:野百合,有——
生:纯净的心。
师:有——
生:包容一切纷扰的胸怀。
师:有——
生:超常的耐心和坚毅的品格。
……
引读的诀窍在教师的引语上,这个引语必须根据要引读的内容来设计,准确、贴切,能营造一种语境,营造一种氛围,渲染一种情感。
《乡下人家》引读片段
师:是啊,那些瓜藤多可爱啊。它们——
生:攀上棚架,爬上屋檐。
师:节奏感再强一点,它们——
生:攀上棚架,爬上屋檐。
师:当花儿落了的时候就会结出——
生:青、红的瓜
师:衬着——
生:长长的藤,绿绿的叶。
师:那青、红的瓜,碧绿的叶,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——生:装饰。
师:肯定比那“高楼门前”的石狮子、大旗杆要有趣得多。想不想看看瓜藤满架的情景呢?(师播放图片,学生“哇、啊”地叫了出来……)来,再读这些词语。看,那些瓜藤——
生:攀上棚架,爬上屋檐。
师:结出了——
生:青、红的瓜。
师:衬着——
生:长长的藤,绿绿的叶。
师:那青、红的瓜,碧绿的藤和叶,构成了一道——
生:别有风趣的装饰。
“瓜藤满架”该是怎样的情景?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亲眼见过的,怕是不多。用书中语言引,出示图片引,补充想象引。引的时间恰到好处,引的内容恰到好处,引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。
“揉读”之复沓
复沓是我从诗歌中汲取的灵感。诗歌的复沓,可以起到突出思想、强调感情、加强语势、加强节奏的效果,还能让诗歌的内蕴在复沓中一层层丰厚。教学中的复沓,也正是为了增加文本的内蕴,让文本蕴含的情感不断推进、不断升华。一遍遍地复沓,一遍遍地叩击文本,一步步地逼近文本的情感深处。
《灵魂的倾诉》复沓片断
师: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。让我们去想象帕尔曼那根琴弦,那根琴弓就那么不经意地落到琴弦上,琴声就这样如同山泉流淌,如同——
生:奔濯的流水,飘忽的烟雾,密林深处鸣唱的云雀。
师:时而——
生:高,时而低,时而徐缓,时而急促,时而清幽。
师:它让我走进了——
生:风光旖旎,美妙绝伦。
师:那琴声——
生:飘飞旋绕,不绝如缕。
师:听着那琴声犹如——
生:徜徉于山林,漫步于海滩,迎着清新刚健的风。
师:让我们为之——
生:震颤。
师:为之——
生:陶醉。
师:为之——
生:激动不安。
师:为之——
生:动容。
师:为之——
生:惊叹。
……
(此处的教学,回环复沓三遍。)
复沓作为一种表现手法,从形式上说,有词语反复、句子反复、段落反复、连续反复、间隔反复等等,我在教学中借鉴的,主要是段落之间的连续反复。这样反复朗读,形成了一种回环之美。
《木笛》复沓片段
师:可是在那一天,在那个夜晚,大师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猜测,抑制不住心中的那一份震动,来到了遇难同胞纪念碑前,他看到纪念碑前有——
生:大孩子,有小孩子
师:有——
生:男孩子,有女孩子。
师:他们——
生:高矮不一,衣着不一。
师:显然是——
生:自发聚集起来的。
师: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枝红烛,红烛流着——
生:红宝石般的泪。
师:那烛光像——
生:曙色萌动。
师:像——
生:蓓蕾初绽。
师:像——
生: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。
师:顷刻之间,雪大了——
生: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。
师:孩子们的手中拿着一支——
生:红烛。
师:红烛——
生: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。
师:这些红烛散发着一片——
生:荧荧光亮。
师:像——
生:曙色萌动。
师:像——
生:蓓蕾初绽。
师:像——
生: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。
师:红烛流淌着——
生:红宝石般的泪。
……
(此处的教学,回环复沓三遍。)
三次复沓,三次引语。一遍又一遍,反反又复复。情感越来越浓,感悟越来越深,文字不待肢解而烙在了学生心里,人物不待分析而立在了学生眼前。
“揉读”之补文
补文,有的老师也叫互文。因为新课标提倡拓展语文的学习外延,因此这种做法自课改以来很流行。但现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。一个是很多老师用补文的目的仅仅是拓展一下资料,丰富一下文本的内容,增加了一点信息量罢了。再者,处理补文的方式简略,往往一读了事,或者把资料介绍给学生,让学生课后去读。这样来用补文,蜻蜓点水,对学习语文起的作用不大。
补文应该是精心挑选的,是文本的深化、巩固、拓展、补充、延伸。我把补文看得跟课文中的文字一样,也是要反复‘揉读’的。
补文,也不是想补到哪里就补到哪里,而是补在课文空白的地方,补在景物不够形象的地方,补在情感缺失的地方。补的文,是那些值得积累、值得欣赏的文字,这样的补文才有价值,才有意义。“要看银山拍天浪,开窗放入大江来”——补文,就是把窗外的大江放进来,在大江里嬉戏、玩耍。
《乡下人家》补文片段
师:好。翠翠的竹是怎么样的?
生:翠翠的竹的叶子是嫩嫩的。
生:竹笋外面有一层一层厚厚的皮。
师:是呀。我们学过《笋芽儿》这篇课文,还有印象吗?谁能把课文《笋芽儿》中的句子融合到这篇课文中来读一读?
生读描写《笋芽儿》的段落:笋芽儿扭动着身子,一个劲儿地向上钻。妈妈见了,忙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,还不停地唠叨:“千万别着凉。”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。她睁开眼睛一看,啊,多么明亮、多么美丽的世界呀!桃花笑红了脸,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,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……
师:哇,王老师真喜欢你这枝笋芽儿。读得多好呀,你看到了绿竹成阴的美景了吗?读!
生:绿的叶,青的竿,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。鲜嫩的笋,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。
师:同样,鲜花盛开的情景还招来了蜜蜂和蝴蝶!来,读!
生读《春》中写花的一段: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花里带着甜味,闭了眼,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、杏儿、梨儿!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,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。
……
《乡下人家》写竹子写得很简略,怎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?补了以前学过的课文《笋芽儿》,于是翠竹绿起来了,笋芽儿冒出来了,探出了小脑袋;《乡下人家》没有具体写鲜花开放的美丽情景,怎样才能读得如临其境?补了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,于是花朵好像就开在了学生眼前,景物丰满了,景物鲜活了,色彩鲜亮起来了,语言在孩子的眼里、口中、心里打滚儿,孩子想不记住都难。
有时候补文,是因为文本空白太多,补文一出,语境巧妙还原了,情感自然生发了。我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《野百合也有春天》
师:什么是“令人窒息的寂寞”,老师也写了一段话,读——
生:万籁俱寂的山谷,经不起鸟儿的一声呜咽。大片寂静的林莽,衬着孤立的老树和扶疏的枝条,小溪弹奏着空朦的琴音,伴着落叶被风带走的凄然。远处的山头,淡淡的云隐隐地飘过……野百合静静地开放着,伴着溪水,伴着微风,伴着孤独寂寞的凄凉。
师:假如我们是百合,我们可以选择环境,你想选择怎样的环境进行生活?
生:我想选择鸟语花香,到处都有人的地方,那儿才能让人们欣赏,才有艳羡的目光。
生:我想去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。
师:想在花园里和其他花儿争妍斗艳。
生:我想到山顶上,可以得到阳光的抚摸。
生:我想到一个大花园,和其他花儿一起生活。
师:可是它是一朵野百合,它无法选择自己的环境,它只是一朵花,它只能被风儿随意放生,再读——
(生再读老师写的补文)
“揉读”,需要翻来覆去,但不是单调重复;需要前勾后连,但不是面面俱到;需要读通读透,但不是求深求异。“揉读”很美——它的操作很简单,理论也很浅显,是一种学生喜欢、受益的方法。
【本文综合整理而成,欢迎朋友圈分享,如有侵权,请作者联系处理】
相关链接
精彩推荐
[点击下图,即可报名或了解]
/蒲公英大学/
未来在线教师学院
全方位重构教师学习
/《星教师》杂志2017年全年订阅/
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下单!